昌寧:春天是一桌誘人的“美食”
時光荏苒,不知不覺又一個春天即將從指縫中溜走。在綿綿春雨里,春季最后一個節氣谷雨悄然來到,過完這個節氣,就要正式告別春的溫柔進入夏的火熱。
民以食為天。在中國的節氣文化里,食一直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谷雨節令的一個主要飲食文化,叫“吃春”,因為到了谷雨前后,北方的香椿才進入最好吃的季節,新鮮的椿芽醇香爽口營養價值高,“雨前香椿嫩如絲”。人們把春天采摘、食用香椿說成是“吃春”。
中國包括二十四節氣在內的許多傳統文化,大約都起源于北方,因此物候和飲食文化等習俗,也大多應了北方的節氣。就像香椿,其實在昌寧這樣的西南山區,一般清明節前的才是頭波春芽,到谷雨節氣早已是二波三波了。不過,對于愛吃香椿的人來說,整個春天里的香椿都是美味,只要看見就會忍不住想吃。
香椿一般分為紫椿芽、綠椿芽,其中紫椿芽的口感、味道是最佳的。在昌寧吃香椿,主要有煎、拌、腌三種吃法。把新鮮的椿芽焯水后,煎就是切碎調入雞蛋放油鍋里煎出香椿雞蛋餅,拌只需加入調料和蜜蜂仁等配料涼拌,而腌就是把拌入鹽巴、辣椒等簡單的調料當成日常下飯咸菜,每一種做法都非常簡單。
“吃春”其實不僅是吃香椿,還包括吃各種大自然饋贈的春天野菜。進入春天后,各種植物新芽吐放,各種花兒迎春而開,在帶給世界生機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新鮮的野菜。生態良好、氣候溫潤的昌寧,春天的野菜更是豐富多彩,芽、葉、莖、根、花、果樣樣齊全,木本草本都可入食。這個季節隨便走進一戶人家,如果桌上沒有一兩樣野菜,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昌寧人。
最受歡迎的樹芽,除了香椿,還有樹頭菜。樹頭菜是五加科、楤木屬植物楤木,芽上長滿細刺,因此許多地方常稱之為刺老苞、刺包頭等。這種菜剛上市時,買兩斤豬肉的錢還未必能買到一斤。樹頭茶的吃法一般就是煮、炒、拌,做起來非常簡單。
還有一種樹芽,昌寧人叫它大樹腌菜。樹很高,發出的嫩葉采摘下來后,一般用來腌制成水腌菜。等腌菜腌酸后,加入點芫荽、大蒜、醬油、辣椒、花椒等佐料,就是一道可口的美食。如果有小蜜蜂仁或大燒肉一起拌,那更是妙不可言。
昌寧春天的花,有許多都可食用,吃得最多當數白露花。盛開的白露花,是大山間河谷地帶春天的一道風景,也是人們喜歡的一種美食。每年春天,許多人都會到山里“打白花”,回家經過炒、煮、腌、拌,做成一道道可口的美食。
棕花,也是昌寧人春天的花菜里的一種。在過去,蓑衣是昌寧農村人夏天的主要雨具,而制作蓑衣的主要原料就是棕,人們都喜歡在房前屋后種上幾棵棕樹,生產棕片自給自足縫制蓑衣和床墊,還可以出售一部分棕片補貼家用,所謂“家有千棵棕,子孫不受窮”。棕花也可以被當作菜來吃,但吃的其實是尚未盛開的花蕾,被稱為棕包,做法上一般用來炒肉或者煮湯,看著像花椰菜,吃起來有點微苦,卻有許多人愛吃。
昌寧的春天,還有小果子可以吃。昌寧人最喜歡吃的叫山胡椒,不僅外形像胡椒,味道也像胡椒一樣有些辛辣,最傳統的吃法就是用醬豆或鹵豆腐的汁來拌。當然,也有許多人用它來炒牛肉、炒豬肉,還可以用醬油泡起來當作咸菜慢慢吃。
高高大大的木本植物芽都能是食材,草本植物的芽更是不能幸免。許多長在山野或田邊地角、溝邊河畔的小草,常常是還未長大,就成了人們口中的美味。魚腥草連芽帶莖連根,常被用來涼拌,或者用來炒火腿。打苦菜的則會用來燴洋芋,也可以用來煮雞湯,有點苦卻別樣可口。有點像藿香葉馬鹿菜,則會用來與青蠶豆米一起煮湯。還有藿香、車前草、蒲公英、蕁麻等許多草的芽葉,都會成為人們飯桌上的美食。
春天里,蕨類植物的新芽也是深受歡迎的菜肴,許多人專門或順手到山里打蕨菜,許多山蕨、水蕨,大蕨、細蕨,新發的莖桿還來不及長葉,就被人們炒、燴、腌了吃,或晾曬成干蕨菜,留著以后發水再做菜。
喝谷雨茶也是節氣文化里的重要組成部分。谷雨茶色澤翠綠,葉質柔軟,富含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香氣宜人。據說谷雨這天的茶喝了會清火、辟邪、明目等。其實,茶不僅是一種飲品,還可以是一種藥品、一種食品,而且為藥為食,在人類利用茶開端。
茶也是“吃春”的一種好食材。在昌寧,可以用最地道的農家做法,吃出茶食的原味。主食茶飯,可以用綠茶、紅茶、生普、熟普幾種主要茶類的湯來煮飯,最受認可的是紅茶飯,既不苦澀,又有紅茶特有的香。
茶菜,最常見的,主要有茶葉煮雞、茶葉炒火腿、茶葉煎蛋、酥茶葉、涼拌茶葉等,卻也煮、炒、煎、炸、拌齊全,葷菜素菜、熱菜涼菜、干菜湯菜兼備,吃后再喝上一杯自己喜歡的茶,會獲得更持久的回味與回甘。
對于昌寧山區農民來說,“吃春”不僅自己吃,還形成了“吃春”經濟。許多農民都會到山里采集野菜到集市上賣,還有一些農民會把山里一些適合移植的野菜移回房前屋后種植。漭水鎮明德村馬鞍山村民小組家家戶戶都種有樹頭菜、香椿等野菜。村民張雪松在家附近的茶地、菜園里套種了4畝左右樹頭菜,每年收入5000余元。張雪松說:“這些野菜的收入,雖然干不了大事,但對我們農村家庭來說,卻是可以解決好長時間的生活問題。”
有些人靠采野菜、種野菜實現創收,每到春天,不僅昌寧大大小小的餐館里,都能吃到最新鮮的野菜,還有許多野菜被販運到外地,在分享春天味道的同時,讓一部分有經營頭腦的人發了“野菜財”。村民禹李發家在明德村集鎮旁邊開起了農家樂,春天的菜品都是以野菜和土雞、火腿、土雞蛋等搭配,吸引了無數“吃春”者前來品嘗。禹李發說:“現在的人對這種生態的食品越來越喜歡,我覺得我們經營野菜為主的農家樂,一定會在鄉村旅游發展的道路上大有作為。”
谷雨過后,萬物將進入旺長的季節,花漸謝、葉漸長、莖漸硬、果漸老,何不抓住春天的尾巴到昌寧“吃春”,把春天的味道留在身體里呢?
責任編輯:錢秀英 編輯:段紹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