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 id="8tw0l"><pre id="8tw0l"></pre></th><li id="8tw0l"><acronym id="8tw0l"></acronym></li>
  • 歡迎訪問保山新聞網,您可以選擇訪問: 保山市 隆陽區 施甸縣 騰沖市 龍陵縣 昌寧縣

    保山搜索

    首頁 保山新聞網 新聞中心 人物風采

    莫立剛:奮斗,才是人生最靚麗的“底色”

    2023-04-18 14:26 徐靜 侯云鵬 賀彬

    來自大山深處的莫立剛,雖然身患殘疾,但他自強不息,在闖出自己的一方天地之后,又回鄉發展,和鄉親們一起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題記

    莫立剛(右一)正在查看產品

    見到莫立剛的時候,動作麻利、手法嫻熟的他正在生產車間里耐心地給工人示范如何用黃葉子水和面,如何將蕎面果揉得更好。曬場上,工人們有的在清洗苦蕎,有的在晾曬;包裝車間里,工人們正在包裝產品,一袋袋蕎面果、蕎花茶即將發往客戶手中……

    這是位于龍陵縣臘勐鎮白泥塘社區龍潭山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上的本土企業龍陵縣龍盛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內的生產場景。公司負責人莫立剛是土生土長的白泥塘社區人,如今他從外地回到家鄉建廠,在白泥塘社區黨總支的帶領下,和鄉親們一起用心做好“蕎文章”。

    艱難的少年

    1987年10月,莫立剛出生在大山深處的白泥塘社區沙水二組。沙水是個典型的山區小村寨,位于大山的半山腰,離社區所在地約有六公里,出行全部是坑坑洼洼的亂石小路,沿途要過山洼、要爬山坡,出行相當困難,尤其雨水天,更是寸步難行。

    那時,在距離沙水寨子一公里的地方有一所小學叫三岔樹小學,莫立剛和小伙伴在那兒讀完了一、二年級。轉眼到了三年級,孩子們需要到離家六公里的白泥塘小學繼續讀書。就在高高興興準備升三年級的時候,莫立剛的腳后跟長了囊腫。

    “囊腫雖然不大,但是反反復復化膿、流黃水,很疼,只能靠拄著雙拐行走。”莫立剛回憶道,“從我們老家到白泥塘小學,經過那些水溝的時候,跳過來、跳過去很困難,經常會摔倒,我只好選擇住校。但我們寨子來的小伙伴都是‘跑讀’,在家和學校之間來回跑。我沒有那個條件,好羨慕他們,但我也咬牙堅持讀到了六年級。”

    13歲的時候,莫立剛的囊腫越發嚴重了,大人帶他到芒市骨科醫院做了詳細地檢查,此時踝關節內翻,已經嚴重畸形,醫生說必須手術。“父母都是靠挖山種地艱難地維持生活,手術不做又不行,于是大人跑了好多親戚朋友家,才借夠了醫藥費,在14歲那年帶我到芒市做了手術。從醫院回來后我還需要拄著雙拐才能緩慢行走。”莫立剛接著回憶道。

    待到身體慢慢好轉一些,16歲的莫立剛抱著夢想開始外出打工。他挨家挨戶收過破爛,幫人看守過瓜田,也學過木工,還做過蛋糕雕花師,再后來又做過牛生意,還在下關送過面粉……莫立剛感慨地說:“我做過很多,那時一年下來能有1200多元的收入,拄著拐杖做事非常艱難,但我咬牙堅持下來了。”

    發奮的青年

    莫立剛家有個親戚,退伍回來后在相關公司旗下做健康理療。這個親戚看見莫立剛的身體狀況后,就讓莫立剛到他的店鋪上一邊幫忙看店,一邊接受理療。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不僅對健康理療有了一定的了解,身體也逐漸好了起來,終于實現了從雙拐到單拐、再到獨立行走的蛻變,六年的拐杖終于被扔掉了,雖然走路也還有些瘸拐,終生帶著殘疾,但我獲得了新生。”莫立剛高興地說。

    重獲新生的莫立剛向二十多個朋友借了3萬多元錢,也加入公司,開始學著在健康理療上大干一番,并于2008年3月1日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章風鎮開了人生的第一個理療店。

    開店以后,勤奮好學的莫立剛深感自己學識上的匱乏,于是積極學習健康理論知識,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同時由于自己的身體上遭受過“煎熬”,前來店上理療的每一位客人他都能給予更加貼心、暖心、細心地服務。這樣一來,莫立剛的生意越來越好,并隨后在梁河、瑞麗等地相繼開店,店面達到了5家。

    “可是命運多舛,2010年的時候,因為發生意外,我被人打成重傷,昏迷長達6個多月,店鋪也在這期間倒閉了一部分。蘇醒后,我感到非常的沮喪和絕望,但在親朋好友的開導和鼓勵下,我不斷調試自己的心情,才慢慢走出了陰霾。”莫立剛沉重地回憶道。

    奮斗才會掙破人生中的“烏云”!身體康復后的莫立剛又鼓足干勁盤活店面,生意又慢慢地有了起色,并于2014年被公司聘任為保山片區的市場部經理,直營店達到了8家。

    “這些年來,我不斷加強學習,先后到成都中醫藥大學、廣東食品藥品職業學院學習和培訓,并取得了健康管理、技能資格等方面的資質認證,獲得了中醫康復的大學學歷。”就如何提升自己,莫立剛接著說道,“學無止境。如今我也還在一直學習,每年要閱讀三十多本紙質書,同時也通過網絡學習,各方面的知識我都會涉略一些。”

    未來可期

    脫貧攻堅期間,莫立剛一家也和其他村民一樣,沐浴著黨的溫暖,從大山頭搬到了嶄新的龍潭山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陽光下,一排排漂亮的民居、一條條整潔的道路、一棵棵美麗的花木洋溢著生活的安逸幸福。

    如今,莫立剛已經成家,但又患上了強直性脊柱炎,健康理療的事業他和妻子仍然在做,同時又回到家鄉開始新的發展。建在搬遷點上的苦蕎產品加工廠,就是莫立剛回鄉創業的又一起點。

    走進加工廠,“發展特色經濟,突出特色產業,用產業化提升農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新藍圖”的標語映入眼簾??諝庵酗h浮著陣陣蕎香,院場上一簸箕一簸箕的蕎面果在陽光下泛著金光,一切生機勃勃且充滿希望。

    白泥塘社區屬于典型的冷涼山區,獨特的土壤條件和冷涼氣候適合種植苦蕎,且一年可種植兩季,分別是“雨水蕎”和“冬蕎”。

    蕎面果、蕎花茶、包谷面果

    靠山吃山!龍陵縣臘勐鎮白泥塘社區采取“黨建引領+龍頭企業+集體經濟+農戶”的發展模式,多方鼓勵動員鄉賢能人回鄉創業帶領大家發展。得知此事后,莫立剛積極響應,2019年4月19日回鄉創業并成立了龍陵縣龍盛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2020年注冊了“滇西莫老爺”商標,主要開發生產苦蕎茶、蕎面果、蕎面糊、蕎粑粑、蕎花茶等多種產品。2022年公司開始通過訂單收購、加工、銷售獲得良好收益,農戶通過種植苦蕎和就近務工實現增收,村集體經濟也通過出租場地而持續創收。

    工人正在蒸苦蕎面果

    “我們在廠里主要負責撿蕎、洗蕎、曬蕎,一年能在廠里做6個月左右。”今年57歲的趙云鳳一邊反復清洗苦蕎粒,一邊說道,“這份年紀,外出打工也不現實,要照管家庭,反正就在家門口,每天能有80元收入已經很不錯了。”

    59歲的袁佐歸正在用簸箕反復顛疊蕎面果,她告訴記者,生產旺季的時候,會有20多人同時上工,都是搬遷點上的群眾來做,大家干得很開心。

    截至目前,白泥塘社區的苦蕎種植已經發展到80余戶120余畝,公司已向農戶收購苦蕎14噸,支付工人工資16萬元。每年的場地出租費也為村集體經濟增加了6000元的收入。

    苦蕎面果飯

    看著公司的發展情況,莫立剛表示,公司才起步,不急于做大貪多,他們會用三至五年的時間來沉淀,牢牢把握住“生態”“健康”兩個關鍵點,從種植、收割、收購、淘洗、晾曬、碾壓、過濾、和面、成型、蒸熟、晾干、包裝等各個環節都要認認真真地做好,并引進一些新技術,開發出更好的苦蕎產品。同時還要開發本地的核桃油、茶葉、土雞蛋等土特產品,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盡他的力量去做好手中正在做的事情。

    “滇西莫老爺”的苦蕎產品

    在談及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過去,我的人生里的確經歷了很多的磨難、很多的坎坷、很多的辛酸。但在我這里,我會把它們看作是一種財富,因為失敗也好、成功也罷,只要思想格局打得開,看待問題就不一樣了。”莫立剛樂觀而又充滿朝氣地說道,“一個男人,我覺得最重要的應該是自強不息、永不言敗,奮斗才是人生最靚麗的‘底色’,相信在我的努力下,明天會更加精彩!” 

    責任編輯:錢秀英 編輯:段紹飛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精品高清无码

  • <th id="8tw0l"><pre id="8tw0l"></pre></th><li id="8tw0l"><acronym id="8tw0l"></acronym></li>